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這兩天,#幽門螺旋桿菌 再次登上熱搜,引發了廣泛關注。我們常常聽說它,但它究竟是什么?感染了會不會得胃癌?又該如何應對?今天,我們就來徹底揭開這個它的神秘面紗。
什么是幽門螺旋桿菌?
幽門螺旋桿菌(簡稱Hp)是一種唯一能在我們人體胃部強酸環境下生存的細菌。它像一顆“釘子戶”,利用其螺旋狀的結構和鞭毛,鉆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,定居在相對溫和的胃黏膜上皮細胞上。為了抵御胃酸的侵蝕,它還能產生大量的“尿素酶”,分解尿素產生“氨云”來中和周圍的胃酸,為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生存環境。這種強大的生存能力,使其成為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。
感染率有多高?
據統計,中國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達40%-60%,這意味著幾乎每兩個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是攜帶者。感染通常發生在兒童時期,主要通過“口-口”傳播(如共餐、親吻)或“糞-口”傳播(如被污染的水源、食物)。這也是為什么它常常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點。
感染了有什么癥狀?
需要明確的是,約70%的感染者終身沒有任何癥狀,它就像一個沉默的潛伏者。但對于另一部分人,它則可能是多種胃部疾病的“元兇”。常見的癥狀包括:上腹疼痛、腹脹、噯氣、反酸、燒心、食欲不振和口臭等。這些癥狀與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的表現高度重合。
危害有多大?一定會得胃癌嗎?
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。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Ⅰ類致癌物。但請先不要恐慌,這并不意味著感染了就一定會得胃癌。
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。其中,約15%-20%的感染者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(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),而只有極少數(約1%)的感染者,在經歷“慢性胃炎-萎縮性胃炎-腸上皮化生-異型增生”這一漫長的“Correa模式”癌變過程后,才可能最終發展為胃癌。
因此,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: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、可控的危險因素,但絕非唯一因素。胃癌的發生是細菌、遺傳因素和環境(如高鹽飲食、吸煙)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如何檢測與治療?
檢測Hp的方法非常簡便。最常用、最推薦的是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,輕松吹口氣,半小時左右即可出結果,準確率高且無痛。此外,還有糞便抗原檢測、胃鏡下活檢等方法。
目前治療幽門螺桿菌,最常用的治療方案是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,其中三聯療法為兩種抗生素+質子泵抑制劑,四聯療法是在三聯療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鉍制劑。無論是三聯療法還是四聯療法,質子泵抑制劑都是繞不開的藥物。臨床上第一款質子泵抑制劑就是奧美拉唑,至今仍是應用最廣泛的質子泵抑制劑。奧美?奧美拉唑腸溶片是國內首家以腸溶片劑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,在緩解疾病癥狀、改善胃腸道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。